放射腫瘤精準醫療發展新境界


2017-02-07 07:59:00 UTC


放射腫瘤傳統上就是精準醫學的代表,由於放腫這門學問建構在機械性質、物理性質、電腦運算與影像學的精確性上,尤其是質子機與重粒子治療機的發展,高價位的機器更將放腫推上精準醫療的桂冠。不過,抗腫瘤藥物的發展近年來脫胎換骨,後來居上,基因分子靶向小分子藥物及高度特異的抗體藥物取代了部分傳統的化療藥物。放腫只有一個高精準藥物就是電磁波(X光),如何在腫瘤生物學上引用精準醫療的觀念,做到更個人化是放腫精準醫療的努力方向。

 

兩個最重要課題:(一) 如何個人化的用藥,以提高腫瘤局部控制 (二) 如何個人化的用量,以降低或預知副作用的程度。

在第一個題目上,一般針對癌細胞發展的靶向藥物,如EGFR抑制藥物等效果有限,因為該藥物單用已有相當效果,臨床上不一定能顯示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反而是單用不見得殺死癌細胞的靶向藥物如DNA修復抑制劑如PARP抑制劑,Olaparib;HSP抑制劑,HDAC抑制劑有較佳的表現。另外針對腫瘤微環境各種細胞而發展的靶向藥物應該更有前途,微環境內有許多種細胞與癌共生,其中以免疫細胞最為重要。鼎鼎大名的免疫節點抑制點的阻斷抗體如Anti-PD1, Anti-PDL1, Anti-CTLA4其單用或併用的效用已是腫瘤界的當紅炸子雞,其他的細胞如血管細胞、纖維細胞也相當重要,亦為很多藥廠的發展熱點。

至於第二個問題,在如何降低副作用上,也有不少個人化醫療的工具,比方檢測DNA修復基因能力缺陷如XRCC1、ATM、BRCA1/2以及單核酸多態性(SNPs)等可以用來預測副作用;頭頸癌HPV檢測陽性者可以降低治療劑量等等例証已應用在臨床。當然透過功能性影像的方法也可以特別的個人化的方法來修正腫瘤照射鄰近區域有那些需要特別限制劑量的做法。

我們相信臨床試驗以及大數據的統計資料庫可以提供臨床醫師怎麼判斷預後以及提供如何治療病人更有效果的方法。但是透過個人化的檢驗,也一定有其必要角色存在。腫瘤檢體或血液DNA基因檢測除了能預測預後外還能導引部分病人的治療方針;個人覺得除了DNA的檢測之外,治療中即時的血液檢測方法不論是蛋白質,miRNA或各種生化代謝物的隨身檢驗方法具有快速調整藥物的優勢,勢必成為未來個人化醫療的主流。更簡易的即時的影像檢查,也一定會是各家生技公司積極發展的方向。


目錄

不定期更新癌症醫療文章,分享癌症治療新知,拉近與病人距離。
早期文章發表於痞客邦,由以下連結觀看
腫瘤治療部落格